改革创新是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教育强国建设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1]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现由大到强的系统跃升”,[2]《纲要》发布对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战略指导意义。2025年3月,教育部党组在京召开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改革试点部署推进会,落实《纲要》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中心任务。以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跃升,成为未来一个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核心趋势和战略方向。
一、并跑时代: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坐标
第四次科技革命、第四次产业革命、第四次教育革命和第四次学习革命,正在缔造新的世界级经济强国、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当前,中国经济规模持续在全球保持第二位,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持续推进,教育综合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中国正在创造“回归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崭新历史。2025年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之年。
人工智能正在重构经济产业和社会分工,重新定义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2025)》显示:“‘人工智能+教育’已成全球数字教育新趋势,95%的国家关注‘人工智能+教育’议题,79.2%的国家已有人工智能战略规划,30.6%的国家规划设计‘人工智能+教育’。目前,美国、中国、韩国位列前3位。”[3] 中美两国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水平领先全球,中国探索出一条在发展中人口大国中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新路径。
基础教育是教育体系的基座、民族振兴的基业和国家富强的基石。《纲要》明确提出“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实现由大到强的系统跃升”。“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稳居世界前列”,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我国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的战略目标。更为重要的是,《纲要》明确提出:2035年“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稳居世界前列”,确定了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坐标。
二、系统跃升:教育综合改革的新思路
(一)教育综合改革的理论内涵
中国教育发展的辉煌成就源于教育改革。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历了47年持续推进和发展变迁,教育改革从以往的宏观体制改革、单兵推进和分类推动,转变为宏观—中观—微观一体化协同推进的综合改革新阶段。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综合改革开新篇,以教育综合改革开新局,以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跃升。教育综合改革具有复杂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四个典型特征。[4]
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决定功能,有什么样的系统便有什么样的功能。中国教育是世界上最为庞大、最为复杂的组织系统、实践系统,既具有外在的整体性特点,也具有内在体系机制的协同性特征。从人口大国到教育大国,中国形成了政府主导、人民支持、市场参与的成功系统;中国曾经建立了建设教育大国的庞大系统,尚未建立建设教育强国的庞大系统,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战略转型,这一切需要重塑更高水平和更富质量的新系统,实现系统跃升。《纲要》明确提出:“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显著跃升,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跃升”“实现由大到强的系统跃升”。系统跃升是《纲要》重要的核心思想内涵,是实现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战略转型的新实践。
(二)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时代内涵
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动力,不同时代的改革具有与其相适应的时代内涵和特征。美英德法四个世界级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德国和法国、第三次工业革命产生了美国这样的世界级教育强国。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第四次科技革命、第四次教育革命和第四次学习革命,四个“第四次”一定能够产生新的世界教育强国。顺应世界发展大潮,借力教育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战略趋势,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制度优势和中国教育的综合实力与竞争能力,中国一定有能力成为新的世界级教育强国。
必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既是时代之势,更是人为之事;既需要仰望星空,更需要脚踏实地;既需要解决重大的战略问题,更需要解决实践问题。要在转变新思维、形成新思路、探索新实践上下足功夫和下好功夫,解决好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内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关键问题。
第一,学龄人口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当前全国小学在学规模已达峰值,初中和高中学龄人口将分别于2026 年、2029 年前后依次达峰。未来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的最为严峻而持续的挑战是学龄人口变化对学位供给和教育资源带来的冲击,考验的是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教育智慧。
第二,一个发展中大国如何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问题。进入21世纪,主要发达国家相继进入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英国政府明确提出要继续保持世界教育与科技中心的地位。作为一个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教育发展中取得世界瞩目成就的同时,不同区域、学校和人群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依然面临新挑战和新课题。
第三,智能时代如何因材施教的问题。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建设、改革和发展,中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业体系和与之适应的教育体系,整体实现了教育机会公平。基于此,如何在步入智能时代时,跨越数字鸿沟,实现教育公平?如何探索和实现智能时代的因材施教?这些依然是教育强国背景下中国教育面临的改革主题和时代命题。更为重要的是,面临大国之间的博弈与竞争,中国迫切需要探索未来学校建设和未来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策略和新方法。
(三)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内涵
教育综合改革要聚焦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聚集教育热点、难点和堵点问题,坚持“整体设计、统筹协调、先行先试、综合施策”的基本思路,系统设计改革、综合实施改革、一体化推进改革,重点要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教育教学、治理能力和保障机制改革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问题导向和创新思维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打牢质量保障体系、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质量文化;转变发展思路、发展模式、质量标准和评价方式,探索教育新理念、发展新思路、实践新路径,开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局面。
二是尊重教育改革规律、教育发展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思路、基本路径和基本模式。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提升公共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重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升人民群众对于教育改革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是适应教育强国、教育强市、教育强县(区)建设的需要,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决策制度、服务体系和评价机制,发挥基础教育改革试点区(市县)探索者、示范者和引领者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战略支撑和有力保障。
三、重点突破:教育综合改革的新亮点
(一)整体提升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和质量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坚定信心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5]《纲要》提出:“提高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要围绕整体提升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和质量开展试点,一是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扩大普惠性托育服务资源供给,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托儿所和幼儿园,切实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二是全面提升特殊教育服务水平和质量,大力推进国家、省、市、县、校五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民族地区的政策支持和教育投入,构建完善更高水平、更高质量、面向人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新形态。四是提前布局规划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持续提高县域高中投入水平,缩小办学条件和水平差距,推进高中阶段教育适度均衡发展。持续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探索综合高中、科技高中等高中教育发展新样态,与高等学校合作共同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系统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要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需要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深化育人环境和重点领域改革,健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机制,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紧密围绕新课程、新教材、新技术、新方法设立新项目,推进实验,促进课堂创新、学科教学提质。要系统开发中小学课堂教学精品课例,建构中小幼相互衔接、纵向贯通的一体化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五育并举”协同育人的新生态。
(三)适应学龄人口变化优化基础教育资源调配机制
《纲要》对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作了重点部署。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要坚持前瞻布局、优先发展、系统设计,在国家总体规划基础上省级统筹、市县布局、城乡一体,科学系统地做好中小学、幼儿园整体规划,动态调整学校布局。试点要在有效整合、贯通使用各学段教育资源上创新,以适应学龄人口变化。要在提升优质教育资源覆盖服务能力上改革试点,研究制定农村地区率先实施小班化教学试点的标准和支持政策,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把资源调配机制作为促进扩优提质的抓手,推动农村教育质量整体提升。试点要立足政治高度、战略维度和民生角度,深入研究“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高于4%”的保障机制、实现路径和落实策略。以建设教育强国为目标,在保证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和有效治理的基础上,科学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将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向学校、课堂、教师、学生,增强资源配套的科学性、适切性和有效性,实现教师队伍和全体学生的高质量发展。
(四)推进市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制度建设是实现从基础教育大国到基础教育强国的战略支撑。建立“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是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纲要》提出“有序推进市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要聚焦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从以县为主到市县结合,整体提升基础教育管理层级,在更大范围和更高水平上提高基础教育发展能力,提升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区域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从而加快实现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稳居世界前列的战略目标。因此,要在综合改革试点和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市县结合的教育管理新体制的法律地位,加快推进和实现市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五)加快提升教育数字化水平
教育数字化是中国教育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数字化正在全面而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学习方式。2025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数字教育发展与评价报告》显示:中国与美国、韩国同时步入教育数字化第一梯队。因此,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要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全纳、公平、便捷、高效的特点和优势,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技术应用为导向,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扩大服务面向,提升服务质量,推进数字化教学、数字化育人、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保障,深入探索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要面向未来知识创新、产业发展和大国竞争,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为导向,积极探索智慧校园、云端学校、未来学校建设新模式,培养创新人才。要以教育数字化提升教育公平的水平,缩小数字鸿沟,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主动适应学习方式变革,提升育人和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六)健全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首要工程,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机制保障,也是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一是按照目标同向、组织协力、行动协调、资源共享的原则,着力推进“教联体”建设,努力实现全社会、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二是进一步优化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生态环境,建立体系完善的区域家校社协同中心,构建协同育人联合体和“同心圆”;三是普遍开设家庭教育指导课程,提升师范院校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四是完善覆盖城乡的高质量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创新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整体提升家长参与协同育人的能力和水平。
四、系统协同:教育综合改革的新策略
《礼记·大学》有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建设教育大国需要坚持推进改革,建设教育强国更需要持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要进一步强化战略意识和系统思维,整体谋划,科学推进,将综合改革试点与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紧密结合,整体纳入国家和地方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增强《纲要》实施和教育综合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数字赋能,打造新载体、新赛道,塑造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因此,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持续研究教育综合改革中的新问题、新思路和新方法,处理好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和重大原则。
一是坚持价值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道路为价值导向,以破解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转变中的体制、机制和制度障碍为关键问题,以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为目标追求,系统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二是坚持整体设计、科学安排、系统推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强化系统思维和顶层设计,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中央与地方、城市与乡村、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等方面的重大关系;只有精心设计、系统安排、放管结合、通力配合,方能行稳致远,取得改革成功。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专项支持经费,加强对关键领域、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三是正确处理继承、改革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教育大国建设中的好政策、好做法和好经验,坚持该传的传、该破的破、该改的改,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和创造改革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方法,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破立结合,以改革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跃升。
四是紧密结合《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改革攻坚任务清单》推进改革实验。以小切口试点破局,典型引路,善于培育、发掘、总结、提升和推进一批改革成效明显、育人特色鲜明的综合改革典型案例,因地制宜,发掘、培育、总结、提升、推广一批教育综合改革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并使其生根开花。
(高书国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人民教育》2025年第11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EB/OL]. 2023-05-29.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3632.htm.
[2]《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学习辅导百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5.
[3]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2025)[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5.
[4] 高书国. 中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典型特征、显著成就与未来趋势—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回顾与前瞻[J]. 人民教育,2024(13-14).
[5] 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坚定信心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 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EB/OL]. 2025-5-20.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505/content_7024510.htm.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